□楊朝清(教師)
“現在有一種方式叫抱團養老,我們也想約上老同事、老朋友,找個地方嘗試一下。”重慶市民文芃告訴記者,在一次家庭會議上,他第一次聽到了“抱團養老”這個詞。“抱團養老”概念起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丹麥,之后推廣至瑞士及荷蘭,最后在歐美各地流行起來。(11月10日《工人日報》)
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,但整個社會還未完全做好準備,與之相適應的銀發經濟也尚未成熟。“抱團養老”以熟人之間的信任和情感為基礎,以共同的利益訴求、精神訴求和情感需要為紐帶,將老人們打造成為一個養老共同體。這種養老模式不僅能夠實現生活上的互幫互助,還能實現精神上的互相取暖,未嘗不是一種有益嘗試。
摸著石頭過河的“抱團養老”,不可避免會在運作過程中遇到困難。如生活費用如何分攤,公共事務如何分擔,飯菜口味眾口難調等。如果處理不好,很容易導致“抱團養老”的散伙。更進一步說,“抱團養老”要想維系得更加長久,不能僅靠朋友、同學、同事的舊情作為潤滑劑和黏合劑,更需要明確規則、厘清邊界、講明義務。
還應強調的是,“抱團養老”并不代表養老成為老年人自己的事情,政府相關部門、單位在法律援助、醫療照護、文體活動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同樣不可缺位。
面對滾滾而來的銀發浪潮,面對前所未有、亟待突圍的老齡化困境,社會各方要想辦法盡快健全養老保障網絡,為老人們提供多層次、多渠道的養老服務。除了政策到位、市場給力,也呼喚民間養老模式的多元化。不論在哪兒養老、何種形式養老,只要老年人有安全感、幸福感與獲得感,都應當給予支持與保障。
“現在有一種方式叫抱團養老,我們也想約上老同事、老朋友,找個地方嘗試一下。”重慶市民文芃告訴記者,在一次家庭會議上,他第一次聽到了“抱團養老”這個詞。“抱團養老”概念起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丹麥,之后推廣至瑞士及荷蘭,最后在歐美各地流行起來。(11月10日《工人日報》)
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,但整個社會還未完全做好準備,與之相適應的銀發經濟也尚未成熟。“抱團養老”以熟人之間的信任和情感為基礎,以共同的利益訴求、精神訴求和情感需要為紐帶,將老人們打造成為一個養老共同體。這種養老模式不僅能夠實現生活上的互幫互助,還能實現精神上的互相取暖,未嘗不是一種有益嘗試。
摸著石頭過河的“抱團養老”,不可避免會在運作過程中遇到困難。如生活費用如何分攤,公共事務如何分擔,飯菜口味眾口難調等。如果處理不好,很容易導致“抱團養老”的散伙。更進一步說,“抱團養老”要想維系得更加長久,不能僅靠朋友、同學、同事的舊情作為潤滑劑和黏合劑,更需要明確規則、厘清邊界、講明義務。
還應強調的是,“抱團養老”并不代表養老成為老年人自己的事情,政府相關部門、單位在法律援助、醫療照護、文體活動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同樣不可缺位。
面對滾滾而來的銀發浪潮,面對前所未有、亟待突圍的老齡化困境,社會各方要想辦法盡快健全養老保障網絡,為老人們提供多層次、多渠道的養老服務。除了政策到位、市場給力,也呼喚民間養老模式的多元化。不論在哪兒養老、何種形式養老,只要老年人有安全感、幸福感與獲得感,都應當給予支持與保障。